“八福”之(七)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又封城了!让我们再思考,启示录的信息:“揭开第四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说:‘你来!’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府也随着他,有权柄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启 6:7-8)这是圣灵向众教会所启示的世界末期四大现象的最后一个。虽然瘟疫在人类历史上也曾有过,但像现在这样的大面积持续时间又长实属罕见。让我们一同警醒吧!惟愿我们都在主面前存敬畏和敏锐的心,好好遵行主的话,不随从老我和世俗潮流,不拜兽和兽像,与心灵警醒的弟兄姊妹同心,好好预备自己。阿们!

今天我们讨论到主耶稣所讲“八福”之七了,中文和合本圣经翻译为: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太 5:9)犹太人的英文版圣经翻译为:“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for they shall be called children of God.”

首先,主耶稣在这里所应许的:“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与前面的六福中所应许的福:1)天国是他们的;2)必得安慰;3)承受地土;4)必得饱足;5)必蒙怜恤和 6)必得见 神,实际上是同一个福的不同侧面的描述而已,都是对信而得救之人的同一应许的不同方面的说明。正如约翰福音所说:“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 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 神生的。”(约 1:12-13)所以,“成为 神的儿女”是主耶稣对信祂之人的最宝贵、最直接的应许。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理解:“使人和睦的人”—— peacemaker?

在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使人和睦”并非说这是可以赢得 神儿女身份的功劳;而是可能蒙福的生命特征。那么,使人和睦,或说制造和睦,与被称为是 神的儿女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呢?我想主要是 神的儿子,主耶稣自己,就是一位和睦的缔造者。祂不仅仅要成就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更要成就人与 神之间的和睦,甚至使一切都和睦了!因为祂的使命就是要止息和消除一切纷争,成全完美的和睦。这伟大的“和睦”圣经称之为“安息”。

因此,所有那些使人和睦的人,或在关系中制造和平的人,他们的生命就具有了与主耶稣相似之处了,因此,主耶稣就要把“和睦”赐给他,他就得以与 天父和好,重新得到 神儿子的名分。

有些时候,从正面不容易理解或说明某个概念时,我们不妨尝试从反面入手。比如“使人和睦”的相反应该就是“制造纷争”吧。因此,我们首先来想一想,我们是否是一个制造纷争的人呢?

撒但魔鬼就是一个善于用诡计,挑拨离间,引人犯罪,制造矛盾,散布纷争的邪恶的灵。它在圣经中第一次出现,就是一个挑拨离间者,引诱人对神产生怀疑,进一步使人违背 神,导致犯罪,死亡,与 神分离,最后导致神人关系的破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破坏关系的人就是撒但之子!

那么,我们又怎样理解主耶稣所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 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太 10:34)这里的“太平”和八福之七所说的“和睦”在原文里是同一个字根。这都是主耶稣自己所讲的话,岂不矛盾?这说明和平并不是最高原则,和平、和睦都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和睦必须是在正义的条件下的才有意义。而正义与邪恶之间只有争战,是绝没有和睦的!

主耶稣成就和睦的方式,不是聚焦在解决冲突的事上,而是改变关系中的人。如果人不是能和睦的生命,那么,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就给了我们一切想要成就和睦之人一个关键性指引。想成就和睦吗?传福音,使人得着神儿子耶稣基督的生命,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纷争问题。这就是圣经所说主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救恩原理。所以我们要自省一下,我们是成就和睦的人;还是制造纷争的人呢?求主帮助我们。

–张但理牧师

“八福”之(六)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分享天国的君王主耶稣基督所传讲之“八福”,这一次讲到第六福了,中文和合本是这样翻译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太 5:8)犹太人的英文版圣经翻译为:“Blessed are the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看似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解开了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困惑。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必得见 神”。这里主耶稣所说的见 神,并不是指的我们可以用肉眼看见 神本身。因为 神是灵,不能用肉眼看见,就象人不能用肉眼看见磁场一样。那我们怎么知道磁场的存在呢?就是看到它对铁在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发生力的作用时。这样,我们“看见”磁场,不是用肉眼那样借对光的成像感受来实现,而是用推理和信心来“看见”的。这里主耶稣所说的“必得见 神”也是类似的概念。

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主耶稣所说的:“必得见 神”也包含着将来我们身体复活之后,在永恒天家里与祂的面对面。正如经上所记:“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 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 3:2)这就与前面所说的进天国等应许都是同样的意思。

当然,我们知道,我们所信的是随己意行作万事的 神,祂并不受任何的条条框框的限制。祂或在异象、或异梦、或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祂所拣选的人显现,都是有可能的。我想,主耶稣在这里所要讲的主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人要见 神有个基本条件,那就是“清心”pure in heart。清心在这里是指什么?清心与见 神有什么关系?

现在让我们重点地来探讨一下关于清心(pure in heart)的问题。显然,清心并不等于无心。就如主耶稣曾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太 18:3-4)主耶稣说这话,是叫我们回转变成“像小孩子的样式”而不是变成小孩子。也就是说,在天国里的人,是具有小孩子的样式的成年人。而现实社会中可怕的现象是太多“巨婴症”!即看上去是成年人,论年龄也是成年人,所以是成年人的样式;可是里面的生命却是幼稚无知的小孩子。同样的道理,清心不是指心里简单无物,而是指心中秩序井然。

神的心意并不是把我们变成简单幼稚心里空洞的人,而是要我们成为丰富、智慧、在基督里成熟的人。正如经上所记:“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 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 4:13-14)同理,主耶稣所说的“清心”,并非说我们要简单,心中无物。

其实,一个人是否能清心,与心中装有多少东西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到一个人家里去,发现里面很杂乱,东西满地都是。其实杂乱的房间,里面的东西并不见的特别多。相反的,当我们进入一个很清爽的房间,里面不是东西特别少,而是秩序井然。因此,一个人能成为清心的人,不是指他心中无物,乃是指他里面井然有序。该留在心里的就留在心里,不该留在心里的就放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优先次序,纲目分明。这是人生的大智慧啊!主耶稣说,这样的人有福了,他们必得见 神!

这样的人会非常清楚 神在他生命中当有的位份和权柄,他也知道神所启示的话语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和世物是什么关系。他不会把物质当偶像崇拜,也不会把自己当神。唯有这样的人,知道以绝对的态度来面对绝对的 神。当人有这样的心,他所遇见的,就是客观上的真 神;否则他所遇见的就一定是假神了。

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里面是杂乱的呢?还是秩序呢?但愿我们都能成为得见上帝的清心的人。

–张但理牧师

“八福”之(五)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感谢神!在前面的几周,我们已经分享了主耶稣所讲“八福”的前四 福。概括起来,这前“四福”可以说是得以进天国之人的“条件”;而这后“四福”则可说是蒙福之人的“素质”。亦即,在前四福中,主耶稣重点要说的是当一个人具备了可被引导的条件,才能最终得蒙引导而回归天国。而在后四福中,主耶稣要说的是什么样的人,神的灵才会去引导他。因此,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我们是否是神所要引导、使我们蒙福的那样的人呢?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倘若我们是具备了蒙福的条件和素质的人,这些条件和素质并不是我们配得在神面前蒙福的“功劳”。任何人在神恩典的救赎面前都毫无功劳可言!比如:在大饥荒的时候,有人开仓赈灾,条件是人必须自己带口袋来,并且愿意与他人分享所得粮食,这样的人才可领到免费的粮食。于是,有愿意与人分享所得粮食,又带了自己的口袋来,领到了救命的粮食的人,难道他带口袋、愿意与他人分享免费所得到的粮食,是他得到粮食的功劳吗?当然不是!粮食仍然是免费的,是恩典,口袋和与人分享只是白白领受恩典的条件而已。

好,现在让我们进入主耶稣所宣讲“八福”之下半段、后“四福”的探讨和分享。今天我们来看第五福,中文和合本是这样翻译的:“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 5:7)犹太人英文版圣经是这样翻译的:“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shall obtain mercy.”

在这节重要的经文里,我们有以下几个要点要与各位一同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从概念上确认一下什么是怜恤(merciful)?怜恤是一种生命的素质,表现为对软弱、渺小、失败者的一种心态,主要包含慈怜、悲悯、体恤等等。经上说:“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 2:13)这里“怜悯”与文中所说的“怜恤”在原文中是同一个字根。

人类生命中的的这种具有慈怜、悲悯的特征是来自于造物之主的本性, 即:神的形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神在按祂自己的形像造人的时候,就赋予了人类的与神相似的生命特征。因此,原本在每个人生命里都有怜恤他人的本能。然而,当人类犯罪离开神以后,这怜恤他人的本性就被罪污染和破坏。这破坏的程度与人与神的距离和犯罪程度有关。

  • 我们需要蒙怜恤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为什么需要蒙怜恤?因为我们都是软弱、渺小和失败的。那么,我们蒙了怜恤会怎样呢?正如前面所引用的雅各书上的话:“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 2:13)因为审判是法律行为,法律是无情的。而怜恤原是出于爱的情感,在神,这情感超越了法律的冷酷。因此,就从怜恤的情愫中发出了忍耐、包容以致于饶恕。不仅这些,我们的软弱还会得到帮助,我们跌倒也会被扶起。如果不蒙怜恤又会怎样呢?那就软弱得不到帮助,跌倒了不被帮扶,犯罪也不会得到饶恕和赦 免,任何过失都无法得到谅解,至终只能引向公义的审判和无情的惩罚。
  • 怜恤人和蒙怜恤有什么关系呢?主耶稣曾宣告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属灵原则:“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 7:12)因为先知们就是神的代言人,因此这里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就是神自己的道理。

因此,主耶稣作为天国的君王,郑重向人类宣告:人要进天国,必须首先解决他的罪的问题;而他罪的问题只能靠神对他的怜悯而产生的饶恕、赦免而实现。但根据神自己的法则,任何想要得到怜悯而被饶恕的人,必须是有怜悯之心,也饶恕他人的人。换句话说,一个对他人没有怜恤之心的人, 是没有资格得到他人之怜恤的。

人类犯罪之后破坏了自己里面神的形像,把神的博爱变成了自私与争斗,因此,怜恤之心也一同被破坏了。因此,我们要谦卑仰望上帝的怜悯, 修复我们里面被破坏的慈怜悲悯的本性,使我们好再成为怜恤他人的人,如此便可再得神的怜恤。

–张但理牧师

“八福”之(四)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愿荣耀、颂赞、尊贵和敬拜,都归给被杀的羔羊、我们的恩主耶稣基督,直到永远,阿们!作为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天国至高的掌权者,祂曾道成肉身,亲临人间,要来完成对人类至大至宝贵的使命:“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 2:10)就忍受十字架的苦难,把这一切都成全了。就是这位主耶稣,在祂福音工作的起头, 就向普世的人类宣告了得进天国之人的条件或说特质,它浓缩为“八福”的信息。这正与澳洲政府,作为澳洲最高权威,向所有想要移民澳洲的人宣布移民申请者的条件类似。

前面我们已经与大家分享了此八福的前三福,用我们今天浅白的话说, 就是:

  • 对心灵贫乏有强烈意识的人有福了!天国就是给这样的人预备的;
  • 对人生彻底绝望而悲痛欲绝的人有福了!他们必能得到人生真正的盼望而且会喜乐满足;
  • 内心柔顺,可蒙引导的人有福了!神必引导他归回天家,得以承受天国作为他的基业。

亲爱的弟兄姊妹,对照一下主的话语,看看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这些条件呢?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探讨主耶稣所宣讲的“八福”之四。中文和合本是这样翻译的:“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 5:6)犹太人英文版圣经的翻译是:“How blessed are those who hunger and thirst for righteousness! for they will be filled.”

其实不难看出,八福之四的核心要点是“义,righteousness。”这是主耶稣对前“三福”的方向性指明;同时宣告进天国的条件:义。即:绝对无罪。

其实在这世上对自己有缺乏,甚至心灵贫乏有意识的人也不少见。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孔子也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都表明了这些人对自己无知的不安和对真理的渴求。然而,他们知道他们真正缺乏的是什么吗?“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什么呢?

释迦穆尼王子,因见人生如苦海,想要找到普渡之路,随即抛弃王宫, 出去求道。他寻师访友,冥思苦想,最后,他宣称自己开悟了!于是开始传道说法,要普渡众生。

孔子想要通过“克己复礼”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者,想通过斗争,以达到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

犹太人因为有了摩西从神而领受来的律法,因此,他们想通过自己努力遵守律法而达到完美从而蒙神祝福的境界。

然而,圣经说了,客观事实也证明了,人靠自己的努力,想要达到自己生命的完美,是一个根本达不到的目标,也是永远也完不成的使命。正如罗马书上所说的:“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罗 8:3)也就是说,人想要靠自身的力量,最后要达到神绝对的标准,那是一条根本走不通的路。因此,中国人才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既然如此,很多人因对自己绝望而选择放弃,转而去寻求其它方面的满足,以填补自己内心的贫乏,麻醉自己对人生的绝望感。据说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道出了许多人内心的不满与无奈。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主耶稣却呼召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 5:6)既然无论人如何努力也无法达到神对绝对之义的要求,那么饥渴慕义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个人明明知道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追求到的义,却仍然在如饥似渴地追求。那么,他就必然在自身的不可能性之外寻找机会了。因此,那些如饥似渴,寻求解决无法摆脱的罪的人,有福了,创造天地的主应许,要使他们得到满足。正如经上所记:“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罗 3:21)

–张但理牧师

“八福”之(三)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我们借前两次的《牧函》与大家分享了关于主耶稣所宣讲之“八福”的前两福:“虚心和哀恸的人”。这两点都指向人类的内心对自己真实状况的理解、认识与反映。经上提醒我们:人不可自欺(参林前 3:18)。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人的生活是痛苦的,无奈的,甚至是绝望的,恐惧时时地围绕着我们,人对自己的人生找不到答案,寻不着出路,但要真的直面惨淡的人生,又实在太痛苦了。试想,如果一个人,整天活在觉得自己极其不堪(poor in spirit),又极其绝望而天天哀恸,这样的人生怎么过呀!所以很多人开始选择自欺。只要自己活得快乐就行,其它的顾不了那么多了。这是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呢?!然而,这自欺的心态,却正是使人错失人生最大福气的原因。

因此,新约圣经一开始,圣灵就感动使徒马太借记录主耶稣的话,提醒人类,不要在自欺中迷失了自己;要真实地看清自己的处境和状况,知道自己的需要,才会去寻求而得到满足。这是爱我们的天父上帝对我们最重要的提醒,且发表在新约圣经主耶稣一切正式讲论的开头。人要保持这种对自己真实状况的清醒而准确的认识,从而产生对主完全的委身和信赖,直到行我自己一生的路程。

今天,我们要分享主所宣讲的“八福”之三,中文和合本是这样翻译的:“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 5:5)在犹太人的英文译本中是这样翻译的:“How blessed are the meek! for they will inherit the Land!”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地土”是有定冠词加大写的。这就表明所指的不是普通的地土,而是那个特殊的地土,即神所应许给祂子民的永远的居所,即我们所说的天堂,永远在天上的家乡。其实这也就是指生命得救,进入天国,都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现在我们要来讨论问题的关键:温柔的人,这到底是指怎样的人呢?为什么温柔的人必要承受地土呢?“温柔”与“承受地土”有什么关系?主耶稣讲这话,在祂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温柔”这个字的希腊文解释是:温和、谦卑、细心。虽然在新约圣经里仅出现过四次,但是都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次出现这个字是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 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 11:28-29)这节经文中的“柔和”所用的,就是这个字。这是主耶稣自己对祂自己的评论。

第三次出现,也是对主耶稣性情的描述,当主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的时候,圣经说:“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要对锡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 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太 21:4-5)

第四次出现,是在使徒彼得的书信里,用来描述女性圣徒的美好特质:“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 神面前是极宝贵的。”(彼前 3:4)

因为在中文的语言习惯中,“温柔”这个字主要是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温和没什么脾气,较好相处。但圣经这里的“温柔”所强调的重点却不在这里,而是指温良柔顺的品性。其相反的意思大概可以认为是:桀骜不驯,刚愎自用,拒受劝解,不被引导,一意孤行。

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主耶稣宣讲的这句话的思想,是指谦卑受教,可被引导的意思了。因为,当人意识到自己的贫乏,有要得安慰的心, 再加上柔顺可被引导的性情,就可以蒙神引导,归回天家了。相反,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拒绝引导,那么他就很困难蒙恩而回归天家了。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要在神面前好好反省自己。因为当今的社会,就是鼓吹个人主义,相对主义,否定权威等,就是要达到拒绝被引导,最终以致不能蒙神赐福的目的。扪心自问,我们的情形如何呢?

张但理牧师–

“八福”之(二)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时间真快啊,一转眼,四月份就要过去了!有人问我,当主再来的时候我们最好都在干什么?我说:“最好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我想,主所要的,是我们这个人,我们是怎样的人很重要,而不在乎我们在做什么事。以前常与弟兄姊妹提起定位思考的问题,即:要常常思想我们是谁。在主耶稣所讲的警醒之仆人的比喻(参太 24:42-44)中,那警醒的仆人时常保持警醒,主要不是因为他估计什么时候主人会来,要作出点什么样子给主人看,而是知道自己是仆人,保持警醒侍奉乃是份内的事,应当是常态,与主人什么时候回来无关。主耶稣之所以不让我们知道祂何时回来,就是要我们认同自己的身份,忠心于我们的使命,这要成为我们生命的自然常态,这样就对了。好了,言归正传。

借上周的牧函,我们分享了主耶稣所宣讲的八福之一:“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旷古奇宣,使我们知道主耶稣道成肉身的目的,就是要拯救人回归祂的国。而能够被主所拯救之人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己感到,或意识到自己的灵命贫乏。”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有追求灵的满足的愿望和动力。主耶稣应许,要使这样的人得着满足,并把祂的国赐给他们。这么重要的信息,就这样看似简单,甚至以极其平淡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正如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参老子第四十一章)。让我们细细地品尝这么简单之宣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奥秘并使我们蒙福的应许。

今天我们来探讨,主耶稣所宣告的“八福”之二,和合本中文圣经是这样翻译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 5:4)犹太人的英文版圣经翻译为:“How blessed are those who mourn! for they will be comforted.”这是否与我们很多人对人生的理解很不一样?甚至不可思议的相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哀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悲叹、悲伤、哀悼,很多时候特指在葬礼上追思逝去之人时的极大的悲哀和恸哭。在这样的悲哀中,实际隐藏着一种成分在里面,那就是“绝望感。”因为人死了,乃阴阳两界,是为永别,那种绝望性的悲伤。为什么这样有福了呢?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多吗?我们是这样的人吗?

不仅如此,主耶稣还在路加福音里宣告了相反的情形:“你们喜笑的人有禍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路 6:25)我们把主耶稣的这一反一正两处经文放在一起对比,祂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想,至少我们可以体会到以下的意思:

在第一福中,那些对自己灵命贫穷有意识的人,是最可能被主耶稣拯救的人。在第二福中,就是对人生彻底绝望的人,是最有可能被主耶稣重建盼望的人。这的确是给我们带来了很颠覆性的观念。

其实,细想想,人生的确是一场毫无指望的大悲剧: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整个过程充满了压力、恐惧和失望。最后,每个人所要面对的,都是死亡;而且什么时候要面对死亡,没有人知道。因此, 圣经有一卷书,是专门来探讨这个话题的,那就是以色列最享荣华的君王所罗门所写的《传道书》。这位伟大的君王,年老的时候,感叹虚空的虚空, 凡事都是虚空,人在日光之下的一切努力都是捕风捉影,毫无意义。他也感叹,死亡对任何人都一样,甚至与牲畜也没什么分别。看明人生的虚空(中国人叫看破红尘)的人往往有三种可能的选择:1)回避此话题,选择随大流,不作为,美其名曰:潇洒走一回。2)努力争取观感上的满足,以现实的成就来满足自己。3)选择冷静真实地直面人生,从根本上渴求答案。毫无疑问,第三种人是痛苦的,正是主耶稣所说的:“哀恸的人”,但主的应许,是让他得着安慰,即:给他的人生圆满的答案。我们知道,这答案就是能走过死亡,进入永生的耶稣基督的福音。

–张但理牧师

“八福”之(一)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感谢主!借上主日的《牧函》分享了关于主耶稣,作为造物的主,天国的大君王,向世人所宣告的第一段讲话“八福”的导言部分。在那里我们整体分析了读懂八福的一些重要原则。

在这里想要特别补充一下的是,主耶稣宣讲“八福”,是象征旧约时代的结束和新约时代的开始,是划时代的信息。因此,我们绝不能再用律法主义的心态来读主耶稣的这段话。事实上,整篇登山宝训(马太福音第 5-7 章)都是开启新约,进入恩典的导入性信息。

律法主义的心态是:主又提出新的要求了,我要努力做到啊。

事实上,主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世间,是要把恩典带给人。因此,当我们读“八福”的经文时,心中要铭记,主耶稣是在此宣告,在祂那里可蒙恩典的是怎样的人。主耶稣的恩典,如同恩雨一般,可以普遍临到世上的每一个人。然而,事实却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接收到了这份至大至重的恩典。唯独那在他生命中具备主耶稣所说之特质的人,才能蒙恩。这就如从广播电视的发射台所发出的信号,是可以涵盖所有电视机;但电视机必须要连上电源,并且打开开关,把接收频道调至于发射频道相同,才能在电视机的屏幕上显示所播放的节目。每个人都有蒙恩的可能,但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所以,主耶稣所说“八福”的每一个前因,都是可蒙福的条件,而不是要求我们要做到的律法规条和赢得福分的功德。

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主耶稣所宣讲之“八福”之一,中文和合本圣经是这样翻译的:“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 5:3)如果从希腊原文直接翻译,应当是这样的:“有福了!你们这些灵里贫穷的人, 因为天国将是你们的。”犹太人的英文版圣经翻译为:“How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for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heirs.” 从结果上来看,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宣告! 首先让我们来看,主耶稣向世人所应许、所祝的福是什么呢?是天国!

这里的天国所相对的是这世界的国。因此,在神的眼中看,人类只有两个可能性的所属关系:要么属神的国,即这里所说的天国;要么属撒但的国,即圣经中常常说的属世界。请注意,在此没有中间立场,即天国、世界都不属;也没有第三个所属的可能性。其实,凡亚当的后裔,一出生就都自动是属世界的,而不在天国里。除非得蒙神恩典的救赎,把他从属世界的国,迁到天国,即爱子的国里(参西 1:13)。再请注意,天国与这世界的国,其本质不是物质的、地理上的;甚至不是高与低、好与坏的区别,其关键乃是生与死的区别。正如主所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 就不能见神的国(即:天国)。”(约 3:3)

当主耶稣论到重生,就连犹太人的师傅,尼哥底母也误会了。主耶稣解释,不是肉体的再生一次,乃是灵魂的重生。这样我们就比较清楚了。既然人生最大的福气是有生之年得以脱离世界,进入天国;而进入天国的唯一条件是灵的重生,这就使我们明白为什么新约圣经中正式引用主耶稣的具体讲论的第一句话,就直指灵的贫穷与进入天国的关系了。

我们还要注意:进天国,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神引导、感化;但绝不强迫。

“poor in spirit, 灵里穷乏”是生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客观真实的生命状况。区别在于有些人意识到了,而另一些没有意识到。因此,主耶稣在路加福音中这样说:“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路 6:24)这里主耶稣所说的“富足”不可能是指灵的,乃是属世界属肉体的。物质的、肉体的丰富,绝不等于灵的丰富。肉体丰富,灵贫乏,等于画饼充饥,骗了自己,以为自己丰富,得了安慰,从而忽略灵的需要,因此不再追求灵的满足,这样的人有禍了,他们失去了进天国的可能性!

亲爱的弟兄姊妹,听见主耶稣的呼召,对照一下我们真实的情况,我们是蒙福之人,还是有禍之人呢?

–张但理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