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恩典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已安然经过;

靠主恩典,完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

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重要的劝勉和提醒

士师时代后期,以色列人因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就在借撒母耳神面前求立一个君王来治理他们,象周围的列邦一样。这件事是不讨神喜悦又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在他们立国立王的日子,撒母耳告诉他们:“这不是割麦子的时候吗?我求告耶和华,他必打雷降雨,使你们又知道又看出,你们求立王的事,是在耶和华面前犯大罪了。”(撒上 12:17)于是神打雷降雨,众民就惧怕。然而,在这一的光景之下,撒母耳却马上劝勉他们:“不要惧怕!你们虽然行了这恶,却不要偏离耶和华,只要尽心事奉祂。”(撒上 12:20)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和劝勉。因为这是对于对至高者的认知,即信仰对象的确认问题。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人都犯了大罪了,自己立了王,已经离弃了神,还怎样尽心事奉耶和华呢?这岂不是矛盾的吗?不矛盾!

社会的堕落和人的犯罪,是由人的罪性及有限性所决定的。从本质上说,自亚当犯罪以后,人类是不可能不犯罪的(除了主耶稣以外)。是的,的确人犯罪得罪神,招致神的愤怒、管教甚至惩罚。但这并非问题的终结啊!因此不必灰心,更不要失望。我们要清楚明白,神的心意永远是招罪人悔改。如果人犯了罪,因惧怕神而更加离开神,那就是彻底走上绝路了。

撒母耳劝勉犯了罪、得罪了神的以色列人,不要偏离耶和华,仍要尽心事奉祂。这是使他们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定准生命的源头。只要源头正确,依据正确,就要悔改归正的可能。如果人连源头都错误或弃绝了,那他就彻底没有回头的机会了。亲爱的弟兄姊妹,愿我们也在此被提醒:无论在任何境况,永远要与我们生命的源头,即我们的恩主耶稣基督,保持正常的关系。

切记:撒但害人的第一步,总是先破坏人与神的关系,叫人失去帮助和保护,从而诡计得逞的。

合神心意

当扫罗王被神废弃时,神借祂的仆人撒母耳告他:“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撒上13:14)当然我们知道,这位被神称为合祂心意的人,所指的就是大卫。

被神称为是合祂心意的人是何等了不起的事!虽然在神的众仆人中不会只有大卫一个是合神心意的;但至少圣经明确说了,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这就值得我们好好从大卫的生命里看看,他是怎样成为一个合神心意之人的。

大卫是圣经中个人资料占去篇幅最多的人。从中不难看出,大卫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相反的,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并在他生平中,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软弱和失败,甚至是罪恶。因此,他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人,并非因为他完美无缺。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透过圣经中对大卫生平记录,特别是他写的许多诗篇,使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卫生命中有一个至重要的表现,那就是他是一个专心仰赖依靠神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中,就算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或是在他自己犯了大罪之后,他还是专心仰望寻求神。

例如诗篇63篇,那是大卫逃避扫罗追杀,在犹大的旷野时所写的,他说“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因他这样渴慕神;神就使他寻见,并常常垂听他的祈祷,显大能力帮助他。虽然大卫的一生的道路并不平坦,但神都保护他平安走过。

正如经上所记:“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 11:6)这大概就是大卫之所以被神称为是合祂心意之人的关键之处吧。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也是象大卫那样在任何处境中,都全心专心仰望寻求依靠主的人吗?

犹大的警示

“犹大”原本是一个很美的名字,意思是“赞美”(参创29:35),这个名字在以色列人中被广泛使用,甚至现在的“犹太人”这个名字,也来源于此。然而,因为在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中,出现一个叛徒、出卖者,也叫犹大,这又给这个美好的名字蒙上了一层负面的影子。犹大(专指买主的,下同)这个人物,在圣经中可说即典型又特殊。他可以说是某一类人的代表;但又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因此,我们可以对他进行一些分析,成为我们今天人生的警示,免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走上他那条可怕的路。

犹大之所以能被主耶稣选为祂的十二位使徒之一,并被其他人也认可和接受,表明他叫人感觉上很不错。从圣经中出现的有关他的少许的几个镜头,使我们不难看出:首先,他是大家所信任的。因为他管理大家的钱囊,直到最后一刻。其次,他在众门徒中是很有人缘的。从他带头责难伯大尼的马利亚膏主时,其他的门徒也随和他就可以看出。第三,他在人看来是个好人,因为他常周济穷人。然而,这样一个人怎么最后成了卖主的“魔鬼”呢(约6:70)?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他对主耶稣的“不信”。正如经上所记: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约 6:64)他不信是因他没有真实遵行神旨意的心。(参约7:17)在犹大跟随主的过程中,似乎从来没有与主建立过真诚亲密的牧养关系。他对耶稣只称“拉比”;而从不称“主”。大概他觉得自己人不错吧,没有必要信主吧。他在主耶稣身上所看的(与其他门徒一样),可能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可他选择了不问,而是冷眼旁观,装在心里,任其发酵、论断,对主反感,以致被撒但利用!出卖主之后,还是他的这份骄傲,使他不能认罪悔改;自认无脸面继续为人而选择了自杀身亡。弟兄姊妹,这是何等可怕又可悲的结局。愿他成为我们的警示,免走错路。

眼光

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在的洞察力,即这里所说的“眼光”,对他是非常重要的。所谓高瞻远瞩,洞察秋毫,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圣经中也多次提到有关“眼光”的问题。约 9:39,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又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 6:22-23)当然,凡有思想的人都能明白,主耶稣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指物质的眼睛;乃是指人内在的洞见。

人起初是按神自己的形象被造的。原本来说,这样的洞察力是很强的;然而,当罪进入了人类,这一切就都破坏了!使徒保罗解释说:“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 1:21-22)又说:“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林后 4:4)

眼睛没有看清楚是危险的事!当年主耶稣曾为耶路撒冷哭泣,祂说:“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或作‘没有看出’)眷顾你的时候。”(路 19:43-44)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主的见证在普世当中大大地显明出来。凡认真读圣经,又用心观察的人,都清楚地看到,也能明白。因为主的心意不是要向我们隐藏;而是要叫我们明白,并且明白而悔改归向祂。因为祂已经为我们预备了永远的天家,在等待迎接那些用真实信心归向祂的人。所以,不要容这世界和其上的物吸引我们的眼光;而要心存敬畏,专心仰望神的怜悯,让神圣灵的光常照进我们里面,得着真智慧,并心存顺服,直到与主一同在荣耀里。

“代价”与“补偿”

主耶稣呼召我们要放下一切来跟随祂。祂说:“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配做我的门徒。”(路14:33)这是何等绝对的呼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当我们决定要顺服这呼召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常常有很大的挣扎。我们常常认为跟随主要付很大的代价;主要我撇下一切所有的,那是多么大的信心和代价啊!所以当我们真的为主的缘故做一些舍弃的时候,常常被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我听到过一些基督徒做见证自己是如何为主舍己的,认为自己的见证好伟大。其实这种想法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试问:乞丐如果有了新衣服穿,是否会自然的撇弃破衣敝履?瘸子如果得了痊愈是否会自然的丢掉手中的拐杖?那么同样,当基督徒舍弃所有妨碍他在基督里的得自由的羁绊时,岂不就像奴隶获得释放而抛开枷锁一样的理所当然吗?这并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我们要知道,基督呼召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舍弃,目的是要我们过上自由、丰盛的生活。“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8:32)神舍了爱子,为要我们可以在祂里面得丰盛;神今天要我们舍己同样是为叫我们得丰盛。舍己是必须的,不舍则不能得。所以,当有人认为舍弃是付“代价”,得到是神因着我们所付的“代价”而给我们的“补偿”时,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如果非要这样表达的话,那么我们“舍弃”的是一分钱,神给我们的是亿万财产和天上永恒的基业;我们“舍弃”的是乞丐的身份和讨饭的碗,神给我们的是王子的身份和永恒的冠冕。这不是神给我们的“补偿”(祂并不欠我们的),而是祂在爱子耶稣基督里丰丰富富赏赐给我们的。

求神赐给我们有属灵的智慧和信心。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己。若我们真的明白祂对我们所存的心意是何等美好;祂为我们所存留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我们必然毫不犹豫、欢喜快乐的舍己跟随!

神迹中的呼唤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经历神迹,因为神的作为实在是叫人惊讶、兴奋不已。我想这不单单是基督徒的愿望,还没有信主的朋友们也是如此。其实,每一个基督徒,相信你一定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神迹。只是有时候我们经历了神,兴奋、感恩,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开始怀疑,这是否只是一个巧合?有时候我们希望要更多的神迹,当神不再给我们的时候,就失望抱怨。这是因为我们不大明白神的心意,无法产生正确的回应,而把这些恩典浪费掉了。

主耶稣在地上曾经行了很多神迹,但并不是每个看见神迹的人都信。主耶稣行了让死了四天的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神迹,却造成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人信他是生命的主;另一种人不但不信而且决定把他杀掉(约11章)。

在信仰的旅程中,神给我们美好的理性,让我们可以思考,不至盲从;同时,神也一定让我们经历祂。然而这经历并不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不是只让我们感觉好,而是要让我们确认我们所信的,从而做出正确的回应。如同当年摩西看见荆棘中的火焰;以赛亚在殿中看见异象;彼得看见那一网鱼;保罗遇见复活的主……那神迹之内蕴藏着一个呼唤,呼唤着我们的名字(他按我们的名字认识我们),我们是回答是什么?先贤圣徒们的回答是一致的“主啊,我在这里”,从此踏上一条一生委身跟随事奉的道路。这是我们的回答吗?神迹,若不能把我们引导到委身事奉的境地,就失去了它的功用。而当我们不断的想以追求神迹为满足;以谈论神迹为乐趣;在神迹中享受、骄傲;而忘掉、忽视了那位行神迹的主的心意的时候,就浪费了神的恩典。以错误的态度来面对神迹,那么神迹带给我们的将不是祝福,而是灭亡。因为我们看见了、经历了,却拒绝了祂的呼召。

我在这里”,愿我们也可以如此回应,从而承担神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一生与祂同工、同行,使神的美意成就在我们身上!愿神赐福祂的儿女!